開小賣部去哪里進貨最便宜省錢,開小賣部去哪里進貨最便宜又好?



最近有部評分很高的韓劇,名叫《我的解放日志》,主角三姊妹都在首爾工作,家住首爾南部某衛(wèi)星城的村莊。平時上班之余,會在周末節(jié)假日幫家里干農活。他們的生活分為兩面:A面是寫字樓的都市白領美式冰咖傍身步履匆匆,B面如“向往的生活”田園牧歌慢悠悠做勞動人民。


這讓我想到自己的生活:在西安讀大學時,暑假會幫家里打理果園,寒假幫家里打理店鋪。即使現(xiàn)在已畢業(yè)去外地工作,今年過年回家仍舊沒閑下來,大年初二就開始在家里位于鎮(zhèn)上的店鋪幫忙賣電子燈籠。有顧客打趣母親:“你家真的鉆錢眼了,大過年的都要做生意?!蹦赣H只能無奈笑笑道:“那沒辦法,咱這是靠街吃街么。”


正如俗語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我家離鎮(zhèn)上的街道近,從我爺爺年輕時就開始,我家在街上經商“靠街吃街”,在街道的滋養(yǎng)下,扛過生活的一次次重擊。


■《我的解放日志》


我們鎮(zhèn)自古以來就是商貿重鎮(zhèn),雖屬于西府,但在我眼里也是秦嶺渭水之央的關中“白菜心”位置。我家距離鎮(zhèn)上街道步行不過三五分鐘,因為就在街邊,所以種地之外選擇面多。自有記憶起,我家除了本來的農民身份,也是村鎮(zhèn)個體工商戶。家里風風雨雨經商三十多年,往事如昔,就由我來記下它們。



爺爺主力期

80年代-千禧年



我爺爺是街坊們公認的“能成人”,80年代分家后,在新宅基地蓋了三間磚瓦大房,這在當時普遍都是土房的農村,算是一步到位了。


■ 土房房屋 | 電影《秋菊打官司


當時家里有兩大片地種小麥玉米,還有渭河灘的一片水稻地。但純種地養(yǎng)活不了三個孩子,所以爺爺奶奶便商量著在種地之余尋些別的營生。起初他們想開豆腐坊,工具都買好準備開拓此事業(yè)時,被人勸住了:畢竟做吃食太過辛苦,得半夜開始準備,再加上務地,這樣太勞累了。


既然家庭作坊式“內部生產”商品不行,爺爺便把目光投向了外部。彼時鎮(zhèn)上街道已初具規(guī)模,既然離街近那不如農閑時拉架子車在街邊賣小商品。于是家里開始了街邊擺攤生涯:四季都賣瓜子等干貨,冬天會進貨甘蔗,夏天會拉西瓜。白天架子車拉到街道擺攤,晚上再拉回家。這便是爺爺“靠街吃街”小試牛刀階段。


■ 架子車 | 電影《秋菊打官司》


靠著賣瓜果賺的第一桶金,爺爺決定擴大商業(yè)版圖。八九十年代輕工業(yè)發(fā)展良好,農民除了自己做的布鞋草鞋,也可以自由購買到更耐穿的商品鞋了。爺爺敏銳地嗅到此商機,開始籌劃賣鞋。他去附近鎮(zhèn)坐火車,西安站下車后,步行至康復路進貨。進完貨再把一箱箱鞋扛到火車站隨火車拉回來。工業(yè)化生產的鞋子物美價廉又耐穿,很受人們歡迎,家里的小攤進貨越來越多,不得不晚上就地把架子車放到街邊,人睡在邊上看貨物,但這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。


■ 鞋的廣告 | 電影《秋菊打官司》


那時候鎮(zhèn)上供銷社新蓋了一大片門面房,正愁租不出去,于是供銷社負責人三番五次登門勸爺爺租一間,并保證把最好的門面給我們。交涉幾次后,位于正街中心最好地段的這間就被爺爺正式租了下來。于是,這間門面房成為我家三十多年來“靠街吃街”的根據地。


在鎮(zhèn)上最初盤下門面房后,隨著生意的火爆,又乘著市場經濟的東風,許多農民加入到個體工商戶行列里來。久而久之,我們街道成為了附近四五個鎮(zhèn)的商貿中心,逢集更是熱鬧非凡。我們街道就有不少“河(huo)北人”過來盤下門面房做生意,他們在這里成家立業(yè),扎根于此。注意,此處“河北”不是冀省,“河北人”是我們對渭河以北的塬上人的稱呼。


■ 鎮(zhèn)上趕集 | 電影《秋菊打官司》


靠著主業(yè)賣鞋和店門口擺攤賣小商品,爺爺奶奶拉扯大了三個孩子,1995年后給兒子也就是我父親娶了媳婦,買了村里少見的彩電、大音箱和洗衣機。


母親過門后,也在農閑之余幫襯家里的店鋪,并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商機——電子燈籠。那時候過年期間,娘家看女兒或送外孫帶的還是主流的紙糊燈籠,母親外出游玩發(fā)現(xiàn)城里小孩都在玩電子燈籠,插上電池能亮能響,還沒有火災危險?;丶液图依锶艘簧塘浚瑳Q定來年臘月去康復路進貨鞋子時,順便進兩箱電子燈籠試試水。結果這個新奇玩意在下一個年還沒到正月十五就賣空了。于是從那以后,我家每年都會賣電子燈籠,就掛在鞋店門口,正好彌補了正月期間鞋子處于淡季的不足。到今年虎年,已經賣過兩輪生肖了。


■ 電子燈籠 | 圖源網絡



爸爸主力期

千禧年-2007



跨過千禧年沒多久,爺爺因務地過于辛苦不幸中風,落下了殘疾,不能勞動,家里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了父親肩上。因為要照顧爺爺和年幼的我,父母沒法外出打工,于是家里只能咬緊牙關最大程度靠著街道揾食。


那幾年家里除了四季賣鞋過年賣電子燈籠,正月初七到十五還會賣元宵。奶奶整晚熬制元宵餡,白糖紅糖干果碎在鍋中炒熟又晾涼后,切成指頭大的小塊。爸爸媽媽天不亮就在店門口支起攤“搖滾”元宵。元宵后,十里八鄉(xiāng)便開始接連廟會大集會,家里人便拉著車到處“跟會”擺攤賣元宵。


那時沒有機械化,一顆顆元宵都是人工辛辛苦苦制出來的。雖然境況艱難,但我家一直重視元宵的品質,保證足金足量,于是我家元宵都是每年街道里最暢銷的。不賣元宵之后的每一年正月,我家店門口都會有人問:“你家今年咋不賣元宵咧,想念很。”這時候,父母會連連擺手道:“搖元宵是最辛苦的,把人胳膊能弄散架,過了最艱苦的幾年,我們就不搞了?!?/span>


■ 圖源網絡


那時候,父母去西安進貨早已不坐火車了,而是坐大貨車。街道有幾個開貨車的司機,做生意的人會好幾個人一起與司機約好一個進貨的日子,半夜坐車廂里出發(fā)去西安康復路進貨,下午隨著車廂里的貨物一起回來,所以母親也叫它悶罐車——人像罐頭一樣悶在車廂趕路。取完貨還要連夜晚整理,所以每次進貨時,父母都會有至少兩晚上休息不好。


農歷二三月各個“會”結束后就到了夏天,初夏時父親打理鞋店,母親會去瓜果市場批發(fā)草莓擺攤售賣,天熱了繼續(xù)賣西瓜。到了中秋節(jié)前,店門口會支起爐子炒板栗,再加上熱銷的花生冬棗和果干等。毫無疑問,我家炒板栗的品質也是數一數二的,所以每年中秋節(jié)當天,門口的這些干貨都會早早賣空。臘月時,店門口會支起攤賣瓜子花生果干糖果這些年貨。有時候鄰居會打趣:“你們家真的掉錢眼里了,怎么一年四季想法子掙錢?”其實誰也不想這么辛苦。


就這樣,在爺爺倒下之初的那幾年,父母親和奶奶硬是扛起了這個家。那時候農村還沒有醫(yī)保養(yǎng)老金,農業(yè)稅還沒有取消,我上幼兒園和小學依舊要交學費,家里還要供小姑上大學,那幾年家里人是怎么熬過來的,確實難以想象。



媽媽主力期

2007-至今



2007年,小姑終于大學畢業(yè),小學的我也開始了義務教育不用交學雜費了,家里負擔一下子減輕,于是首先取消了每年最辛苦的賣元宵。可就在那年冬天,父親疾病發(fā)作,失去了勞動能力,于是家里就改成了母親當家。因為母親一人精力有限,所以從那以后我家就只保留主要業(yè)務:一年四季賣鞋以及過年期間賣電子燈籠。


女性總是智慧而堅韌的,只要她們脫離了家庭生活,哪怕給一個小小的舞臺,她們也可以光芒萬丈。我的母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

她出嫁前當過小學代課老師,算是文化人。嫁給父親后雖不再教書,但在這么多年幫忙打理店鋪的經歷中,也耳濡目染了不少經商本領。母親接手過鞋店后,憑著獨到的挑貨眼光和對鞋品質的追求,我家店成為了鎮(zhèn)上生意最好的鞋店。很多忠實顧客都給孩子在我家把鞋從小買到大,孩子成家后又繼續(xù)給孫子買。母親在臘月進貨的電子燈籠也款式新穎獨到,每年都賣得很好。


就這樣,母親接手過家里的事業(yè)后,不但沒讓其沒落,反而越發(fā)紅火。這些年里,靠著母親主外和奶奶主內,我家終于渡過了往日的慘淡,光景越來越好,蓋了二層小樓,也成功供出了家里第二位大學生——我。


■ 關中農村二層小樓照片 | 圖源網絡


這些年交通安全治理越發(fā)嚴格,大貨車車廂早已禁止載人,加上物流越來越發(fā)達,母親進貨終于不用半夜兩點出發(fā)這么辛苦,而是幾個人拼車早上六點出發(fā)去西安。這種方式可以讓人有充足的一整天時間挑貨,傍晚再拼車或者去城西客運站坐最后一班車回來,貨物會第二天物流拉回來。


大二暑假的某天,我為了體驗生活,在某個進貨日跟著母親去了西安,那時候康復路早已改造完畢,分成了一個個商貿城。出了康復路地鐵口,幾個人五塊錢拼輛三輪車到目的地。那天,我跟著母親輾轉于錦繡鞋城等各個商城,看著她和攤主們討價還價,午飯都是著急扒拉幾口再匆匆趕到下一個“戰(zhàn)場”,一整天下來我的腳都快走廢了,想到母親常年如此,實在讓我心疼。


現(xiàn)在我已經大學畢業(yè),母親說明年開始過年可以不用賣燈籠,她終于能好好休息了,未來她可以只專心經營鞋店,這也算是種地之余補貼家用?;叵肫鸺依镞@些年跌宕起伏的經歷,家人教會我最多的是人窮志不能能短:即使生活再艱苦,也要靠勤勞的雙手渡過苦難;即使身在泥濘,也要仰望星空。我也感謝家里人沒因為小姑和我是女孩,就中斷了我們的教育,恰恰是這種遠見,我們才得以去更廣闊的天地學習本領施展才華。


苦難無需歌頌,不必吃苦才是最好的生活。我深知從小到大物質充裕有家人關懷的背后,是大人們生生用肩膀扛住了可能會壓到我頭上的石頭。幸虧我還算爭氣,考上了大學,圓了父母未完成的夢想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接力,希望我未來能更有出息一些,讓家人能好好享福。


街道滋養(yǎng)了我家,也滋養(yǎng)了千千萬萬這樣的農村個體工商戶。感謝街道,讓農民在種地之外有了別的選擇,我的家人才不用外出打工,我才沒有成為留守兒童。但也不能只感謝它,因為街道作為商業(yè)載體提供的機會還是有限的,還是要期待鄉(xiāng)村越來越振興,城鎮(zhèn)工商業(yè)充分發(fā)展,讓偏遠鄉(xiāng)村的農民也可以在家安居樂業(yè)。



作者 |年冰 |西府人

好了,這篇文章的內容發(fā)貨聯(lián)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,如果大家網絡推廣引流創(chuàng)業(yè)感興趣,可以添加微信:80709525  備注:發(fā)貨聯(lián)盟引流學習;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,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(zhàn)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!
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(lián)網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
您可能還會喜歡:

發(fā)表評論
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(fā)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