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徐州宣武市場
上世紀90年代初,隨著經濟發(fā)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老百姓對服裝、箱包、鞋帽、化妝品、小百貨、小五金、精致日常生活用品及文化用品的需求與日俱增,由此帶動了各地小商品批發(fā)市場和商貿城的建設。如1982年的浙江義烏、1987年的山東臨沂,還有武漢漢正街、沈陽五愛、杭州四季青、上海七浦路等。
這些小商品的特點是生產點多面廣、品種花樣繁多、消費變化迅速、價值相對較低、推陳出新趨勢很快,需要緊盯市場熱點,把握市場供需節(jié)奏,干好了,快速賺大錢;一著不慎,也容易大虧。
這樣的商品城,是應改革開放和經濟搞活出現的,一般是政府建設后,委托專業(yè)公司,通過攤位招租,市場化方式運營。
位于徐州市民主南路的宣武小商品批發(fā)市場(宣武商貿城)創(chuàng)建于1985年,占地近200畝,有營業(yè)攤位3000+個,經營服裝、鞋帽、針織、百貨、箱包、燈具、眼鏡鐘表、玩具、化妝品、電子電器、文體用品、廚衛(wèi)用品、洗滌用品、床上用品、窗簾布藝、五金交電等17大類商品,1990年日均客流量已超過萬人。
這個市場批零兼營,貨源足、品種全、信息靈、價格廉、信譽好,輻射淮海地區(qū)上億人口,當時是蘇北地區(qū)規(guī)模較大、開設較早的小商品集散地。
大姐對宣武市場的服裝、針織、鞋帽和布匹區(qū)域很熟悉,因為開裁縫店時,沒少來這里采購和批發(fā),第一桶金的女式腳蹬褲和男子太子褲,就是從這直接批發(fā)布料回去加工的。平時店里縫紉機、鎖邊機的一些機油、卷線、剪刀、粉筆等耗材配件,也是從這采購。
如果說裁縫店,是大姐進入市場的第一個踏板,見識了市場脈搏,體會到了賺錢機會的話,能在更大的平臺、更高的層次上,奮力前行,披棘斬棘,用雙手圓夢,那是更大的挑戰(zhàn)了,也是每一位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夢想。
除了大姐自己捕捉到加工“特大肥小”定制服裝的市場機會外,表姑奶那天在店門口閑坐,無意間聽到做衣服的大胖子,和大姐的交談、慫恿大姐到宣武市場租攤位。
老太太是個明白人,當場就支持大姐勇敢邁出一步,去宣武市場發(fā)展,把小小的裁縫事業(yè)開到徐州去。
后來,表姑奶怕大姐下不了決心,她晚上又拄著拐棍跟大姐透個底,說臺灣的曹華照兄弟來信了,說他們的女婿已經去蘇州開廠子了,知道你做裁縫,說可以請你幫著加工他們的工作服,作為對家鄉(xiāng)人的報答。
兩年前,八義集老街地主曹蔭三的兒子曹華照從臺灣來大陸探親時,大陸這邊只剩下一個姐姐和一個遠房的小姑,也就是這位表姑奶。
表姑奶把1948年她代為妥善珍藏的曹家家譜、曹父詩集和家族日記,交還了曹華照。曹華照非常感動,執(zhí)意要回報這位小姑,也特別感謝這些年,一直照料老人生活起居的我們家?guī)孜唤憬恪?/p>
表姑奶沒有接受任何的回報,我們當然更無功不受祿,婉拒了他們兩口子的好意。曹華照臨走前,留下話來,說今后只要有生活或資金上的需要,只要給他去信即可。
表姑奶奶的這個消息讓大姐很驚喜,工作服加工量大、標準高,自己的這個裁縫店,根本承擔不了,但這個消息,也為大姐打開了視野,市場上服裝加工、銷售的空間還是很大的。
2.無心插柳柳成陰
說干就干,苗貴春節(jié)后回到徐州,下班之后就在宣武市場閑逛,一個月后接手了一個1.5米服裝攤位,一年房租一萬二。
攤位轉讓合同簽訂之后,大姐這邊就帶著徒弟,緊鑼密鼓地準備起來。兩個徒弟在徐州,兩個在老家,大姐兩頭跑。一開始,是加工一些定制的“特、大、肥、小”的服裝,在宣武市場接下活,回到八義集做,幾天往返一次。
進駐徐州宣武市場之后,大姐的視野開闊不少,雖然生意一開始并不好,沒什么人氣,但每天穿梭在熱鬧喧囂、人流如織的市場內,還是能發(fā)現不少鄉(xiāng)鎮(zhèn)發(fā)現不了的商機。
宣武市場很大,服裝市場的分工也很明確,比如中式服裝上的盤扣、花式紐扣、刺繡等手工活的需求不少,費用也可觀,比如盤扣,工序復雜一點,做成一個大概十幾分鐘,加工費就兩三毛錢。一天閑著沒事,可以加工二三十個,加工費就能賺十幾塊錢。
大姐開始入駐宣武市場服裝攤位那段時間,比較清閑,就帶著徒弟,做盤扣、紐扣和刺繡玩,起初是純粹玩,后面她結合自己的領悟、經驗和審美,設計了幾種復雜的盤扣、紐扣,竟引起一些中間商的興趣,讓大姐多多加工,他們敞開收購,根據盤扣的復雜程度,一只加工費2-5毛不等。
大姐接了一些活回來,回到八集街,把這些活分給了同樣做裁縫的姐妹們,還教會了我四嬸子、五嬸子她們,讓農閑沒事時,也做點手工,她定期收購在宣武市場賣。
別看盤扣這些生意不起眼,利潤可不低,量大了,也能掙錢。大姐也沒想到,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意插柳柳成蔭,“特大肥小”定制服裝沒接幾件活,反倒是盤扣賺的錢,賺夠了攤位的房租。
后來,大姐索性把半個鋪面改成了各種盤扣的展示,然后接著買來各種服裝雜志,根據服裝款式的不同,琢磨各種與之相匹配的盤扣、紐扣、刺繡等鑲嵌式手工活兒,自己研究明白了,再教給徒弟和老家的同行、親戚,帶動大家一起做。
91年年底的時候,不到一年的時間,大姐的盤扣鋪子,在宣武市場服裝區(qū)域,已經有點名氣了,一些采購商、批發(fā)商慕名而來,有的是訂貨,有的是建議開發(fā)一些新奇、別致的款式。
大姐本來就愛動腦子,動手能力也強,一點就透,和他們合作很順暢,而從盤扣鋪子下發(fā)給老家人很多工單,也越來越多、分工越來越細致了。
比如我四嬸,就專門做給老人祝壽的壽衣的盤扣,我五嬸就做城里老頭練功太極服的盤扣,熟能生巧后,做得又好又快,她們也能手把手,教一些鄰居,閑著沒事,一起做,在周圍形成了一個小圈子,家務農活不耽誤,還能賺點小錢。
一批活做完了,我大姐收走,又給她們帶來了盤扣材料,交代了下批活兒的注意事項。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(huán)。
3.帶動大家一起賺錢
圍繞春風裁縫店,形成了一批穩(wěn)定給宣武市場供貨的盤扣供貨渠道,大姐也帶動了老街一幫親屬賺點零花錢。
除了盤扣、制作紐扣、刺繡這些活,大姐還會把宣武市場的一些與服裝加工、銷售有關的信息和貨品帶回來,或者幫老街姐妹的采購需求帶回去,循環(huán)往復,帶動周圍一些人一起接觸外面的世界,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。
記得當時老街電影院旁邊有一戶人家,兩口子都是瘸子,一個是左腿不行、一個是右腿不行,相依為命,養(yǎng)了三個健康懂事、刻苦學習的女兒,生活很艱難,但有志氣。
因為是外來戶,所投奔的老街親戚,日久天長,對他們一家的窘境,也逐漸不聞不問了,兩人就在街里做做小生意,勉強度日,日子很緊巴,借住的是村里的老面屋,漏雨漏風,大女兒小學畢業(yè)就下學了。
大姐開裁縫店后,那戶女的,大概叫云姐,就經常過來晃悠,想找點雜活干,但面子抹不開。她曾哭著說,自己不是要飯的,只是孩子餓的,走路都打晃,暈倒在了課堂上。
大姐理解她的難處,也小心維護著她的自尊,那會就把一些需要返工或修整的衣服,給她檢查,讓她幫著挑線頭、縫紐扣,干點小活,工錢盡可能的多給,反正比在街里風吹日曬的強。
后來大姐帶來盤扣的零活后,云姐正適合,一家都干了這個,大姐不在別人身上賺錢,更不賺她的錢,時不時的還要給她搭一些材料和路費。
兩三年后,云姐一家成了盤扣的主力了,大姐看她兩口子通過盤扣,“盤”出了新修繕的房子、供了二女兒上完初中,三女兒還上了大學,也十分欣慰。
后來云姐的老二、老三都比較有出息,特別是三女兒后面還專程回到老街,找到我們家,感謝我大姐春風化雨的幫助,讓他們一家當年在不失尊嚴的同時,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。
因為盤扣的活兒,大姐聚攏了一批姐妹、親戚,幫著一起做事,還有一個好處就是,大家在一起一邊干活交流、一邊聊天解悶,形成了一種互助組織。
俗話說,三個女人一臺戲,這婦女扎堆的場合,自然就有了許多話題,亙古不變的當然是說媒、找對象,大概從那時起,大姐在帶動周邊人致富的同時,還不自覺走上了兼職說媒的道路。
(待續(xù))
好了,這篇文章的內容發(fā)貨聯(lián)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,如果大家網絡推廣引流創(chuàng)業(yè)感興趣,可以添加微信:80709525 備注:發(fā)貨聯(lián)盟引流學習;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,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(zhàn)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!